如果一个人为了家,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I can fly a bike
几个月前,我被一张"IMDb最好看的250部电影的地铁交通图"深 深吸引。我看到那张地图的瞬间,就有了制作一张"高尔夫大满贯地铁交通图"的灵感。在付出了70个小时的工作后,这张地图终于完成了。这张地铁交通图共包 括六条线路,在美国名人赛和PGA锦标赛之前,美国业余锦标赛和世界业余锦标赛也被视为大满贯赛事。具体是什么时间变为现在的大满贯,这很难查清楚,出于 方便,我选择了名人赛诞生的那一年作为起点,即1934年,这同时也是那两项业余赛事的终点站。
每一项大满贯赛事的每一个冠军都按年份列 在路线上。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情是找出那些重复夺冠的"中转站",像这样的交汇的站点一共有29个。我用了更大的站点和字号来显示那些多项大满贯得主。 单项大满贯得主为13磅,一年内收获两项的则为15磅字号,三项则为17号,像鲍勃・琼斯在1930年的包揽大满贯则用了更大的字号。我希望在你阅读这张 地图的时候可以得到快乐,就像我在设计它时那样。点击链接可以得到原始大小的图片(3.8兆,3888x2158像素)。
8月底,公司组中大家去爬黄山,犹豫再三还是去了,终于圆了6你年前大一暑假绕黄山一圈儿而未爬的遗憾。
包车去了三天两夜,结果自始至终云雾缭绕,伴有细雨,唉~很遗憾,看不见什么远山近水,不过山上该看的风景还是都看了。颇感慨的是迎客松和送客松,被人圈起来每日接客,迎客松还健在,送客松传说被游客的方便面汤给泡死了。可惜,每日接客盈万,最后只能喝客人吃剩下的汤水。
公司里年轻人居多,色情年女在山上讲了很多足以让迎客松绝倒的笑话~罪过啊……
又做了一回胆小的勇士。早上4点半起来,从玉屏楼出发去爬天都峰,大雾弥漫,风雨交加,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景象。犹豫了半天,还是硬着头皮和四个同事一起去了。
台阶很陡,加之雨天湿滑,我基本上是抓着旁边的缆绳“爬”上去的,在风雨里浸了一夜的缆绳抓上去像北方冬天早上一把抓在了结霜的钢管上,钻心凉。过了一个平台,又过了一个平台,又过了一个平台……每次以为快到了山顶了,最后都是一场空。终于,我们过了鲫鱼背。话说鲫鱼背真TMD吓人。早上5点多,天还朦胧着,山脊两边白雾像海浪一样随风飘荡,偶尔露出一颗松树一块巨石,告诉你下面是万丈深渊。有多深?不知道,因为看不见,这让喜欢YY的我心里颇为战栗,脑海里飘过翻身坠入峡谷的场面,惊得一脑门子汗……眼看着前面三个人都过去了,后面剩下殿后的“爬山女”雨薇。厄,挣扎、徘徊、自责、自励……亲娘啊,吾真不如女子乎?遂大叫一声,吻天阶一口,抓两边铁索伏地而行。至中间,前不见彼岸,后不敢转身退返,犹豫间听得前面一声喊“我们到啦”,遂一闭眼一咬牙快步通过。亲娘啊,半条命没了。
5人凑齐,雨薇拿出热咖啡,我痛饮三杯乃平复心率。正欲寻下山之路,却传来惊天噩耗,吾等至此才行一半路途。看看他们四个一脸无所谓的表情,我霎时间我明白了,哥爬得不是山,哥爬的是寂寞。
正跟着他们向前走,遇着一段陡崖,几乎垂直戳在面前,旁无通路,只得抓缆绳攀登。你能想象我这样肥硕的身躯像壁虎一样攀岩而上的情形吗?很难吧,不过现在有个捷径,直接看图片就不用费脑了。(skydrive图库)
总算是上来了,半条命又吓没了。别以为到顶了,顶还在上面……我的小心肝儿啊~
终于终于终于,我们爬上天都绝顶了。拍完照,哥学孙悟空撒尿一泡,一是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号,二是爬下山时吓得失禁。
不知是有了上山的锻炼,还是因为解放了身体,反正下山时我是一马当先。看看刚刚把哥吓得胆颤心惊的小峭壁、小鱼背,哥不屑一顾。乃知哥见过风雨,也是一条好汉了。
从摸球杆到现在也有两年多了,虽然几次短暂地接触过教练,但是从来没正儿八经地上课。前两天有机会,应迈克教练的邀请去旭宝练习场大卫・利百特高尔夫学院体验一下新引进的设备,机会难得欣然同意,当然也万分感谢。当天只是简单地体验了一下,矫正的是7号铁杆的动作。下面就看图说话吧:
找茬:
设定站姿时手的位置。
不算完美,但问题不大。有一点仍有异议,工作人员在拉线校对虎口方向时说"虎口指向右肩",但我记得Ben Hogan的理论是虎口指向下颌(我个人倾向于Hogan的挥杆理论,当然其他理论也不甚了解O(∩_∩)O哈!)。
肩宽。
有些窄,但仍属正常范畴。
启动上杆。录像会看得比较清楚,图片不容易阐释,我就用文字说一下我的问题。右边职业球员的启动上杆是杆头>杆身>手>臂>肩膀;但是我在启动上杆时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手向左侧移动,然后在启动上杆。这有点像京剧里面的逻辑,预左先右,预右先左。我自己的感觉是想通过这个细微动作借力,以启动上杆。但是手向左侧移动后,真正启动上杆时,杆面就成为打开的了。这可能也是我有时打右曲球的原因吧。
上杆顶点 头的位置。身体有明显的移动,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
上杆顶点。
错得体无完肤啊。很明显的over,左肩已经转到右肩的右侧了,你可以看见我的半个背部(简称断背,当然,我肥胖的身躯能有这么好的柔韧性也让工作人员感到小吃惊);左臂有明显的拐角……
送杆。
从图上看,身体重心转移还可以,但事实上我一场球下来右脚拇指就会疼,说明转移还不够彻底。
手合手臂的问题比较大。如果画幅再大一点可能看得更清楚,在这个位置时,右侧职业球员的球杆的角度和我的球杆的角度有明显差别。这说明我在触击球时,手腕的反转不够,正常来说,在这个位置应该可以看到左手掌,但我的是看不到的(红圈内)。另外,我的左臂是向外支开的,没有与身体贴紧。还有,从图中可以看出,我转身的确是慢了,这说明我打球基本是靠肩膀和手臂的发力。如果从侧面看,我的肩膀的角度非常陡,远超过28°。
换个角度,侧面来看设定站姿。
最明显的就是脊柱没有绷直;重心落在脚掌中心靠后,而没有落在前脚掌;手臂太靠近身体。
纠正
这就是新引进的3D设备。上半身是一个像背背佳的被扣,手腕也有一个搭扣,下半身是类似腰包的搭扣,当然,内部设计要负责得多。我们不关心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只关心它是怎么工作的。
通过定位模拟,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角度,一目了然。上杆顶点时,如果角度偏离合理范畴,监视器就会发出警报和显示红色,知道调整到合理的范畴。
合理的角度。反复练习。
后记
我没有专门找教练上过课,所以没有与教练纯人工指点教学的对比;这次体验只有助教在一旁提点,所以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专业教学的意图,只是一篇体验感受。
我的感觉是,先进设备的引进对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这句话等于没说)。在江滨一号与周宏琪、黄启雄和蔡长铭教练聊天时,他们普遍都认同科技设备对教学的帮助。这其中一方面是简化了教练发现学员问题的过程和难度,另一方面也让学员有非常直观的认识。通过这套3D设备,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挥杆存在的问题,哪怕没有教练,在以后的挥杆时,也会更清楚要避免哪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问题。
对于教练来说,器械的引入从来都不意味着降低教练的地位。事实上,发现学员的挥杆问题并不是最难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存在的挥杆问题,而如何纠正,如何让自己的挥杆个更适合自己,这才是教练面对的难题。那么问题就来了,有哪位教练愿意直到一下小编吗?O(∩_∩)O哈哈~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和阅之不广,直到2009年5月,我才读了《围城》。
虽然我读文科,拿了文学学士,还是做编辑的,但读的书真的不多。四大名著只翻过《红楼梦》,之所以说翻过是因为看了5、6遍,但每次看到三十几回就停住了。不是不喜欢看,但就是看不完。
我读完的第一本长篇是勃朗特三姐妹的书――《呼啸山庄》,初二或者初三的时候开始读的,一直到高二才读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读名声更大的《简・爱》?亲爱的,不是不想读,是因为没捡到。那本《呼啸山庄》是在路上捡到的,看了序言才知道那套书还有其他卷,上卷是《简・爱》。我翻了30几页,但每过三五页就会忘记人物关系,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直到高中,确切地说是高二的阅读课,我才重新把它翻完的。我之前从未读过长篇小说,没有一本语文课本是全部翻完的,老师讲哪里我才翻那里,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是从来不会看的。但,曾经有一段我看得很痴迷,中午睡午觉的时候经常看得停不住。看完之后,觉得感慨颇多,我总算也是读书人了。那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有耐性了,也开始主动想看书了。于是,就看了《春》。不错,我没看《家》,直接看的《春》,我到现在也没看完《家》,觉得很那看,《春》要更好看一些,虽然也没有《呼啸山庄》好看。
看完这两本,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竟然能看完那么厚的不是课本的书。于是,我决定完成四年级未竟之愿――看《红楼梦》。四年级,我第一次翻《红楼梦》的时候,根本不知所云,看了个10几页,恍惚只记得什么《石头记》,心里直纳闷,明明是《红楼梦》跟《石头记》有什么关系,加上读不通文言,干脆不看了。等到高二的时候,看得很过瘾,不过还是只在阅读课上看,时间有限,虽然很喜欢看,读得很细,但到三十多回的时候,就期末考试了,到高三更没时间看,于是就放下了。直到上大学,大一的时候,报了《红楼梦》的选修课,希望趁此机会可以读完《红楼梦》,但上课的时候只听老师讲其中玄机,下课又只顾着踢球,晃晃一年过去了,还是没读完。但那时已经自己买了书,心想四年时间,总归会读完的,没曾想,到现在也没读完。
虽然没读完《红楼梦》,但是上大学的时候我还是读了几本书的,《简・爱》就是大一读完的。同济沪西小区的图书馆,我一开始还是经常去的,当时是受广告班何嘉亮的影响,他很喜欢读书,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印象比较深的是写文革的。再加上在沪西的乡下地方,又没有电脑,除了听收音机、踢球,就只好读读书了。我就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把《简・爱》看完的,前后估计有一个月,因为中间有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暂停了,好在后来又续上了。大一的时候还看过自己买的几本书,都是老舍的,《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月牙儿》都是那时候看的。我最喜欢《月牙儿》,每一段都能心里看到那幅画,每一句都像诗一样耐人寻味,真好。还有就是上课的时候,被被逼无奈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了两遍,印象深刻。
沪西的图书馆虽然破旧了些,书都是旧版,定价还是几毛钱的那种,但那里显得更清静些。到了本部,一开始也去过几次图书馆,后来实在不知道怎么进去,进去了不知道怎么找书,再加上人太多占不到位子,索性不去了。如今毕业两年了,我还是不知道同济的图书馆是怎么回事,还是不会从图书馆借书。我说的不会,不是主观不愿意的不会,而是办法上的不会,I don`t know how to borrow a book from there.因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好多戏,所以,现在失去了也没觉得有多少遗憾,反倒很不舍沪西的图书馆。那时候,在沪西,还读了台湾近现代作家的书,什么《亚细亚的孤儿》等等,多半是因为上了钱虹老师的选修课的缘故。最遗憾的是从那里借了一本老舍的《正红旗下》,没看完,要搬到本部的时候很不像还,心想定价只要几毛钱,我留下得了。后来还是胆子小,还了。结果再未见过。
毕业以后,越发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对的,书架上、箱子里还摆着很多买来就一直放着的书,总想买回来看,结果的确成了摆设。直到最近,又开始又一阵没一阵的看,《儒林外史》是年初看完的,《围城》是刚刚看完的,中间夹杂着看了一些《大象的眼泪》、《紧急时刻》、《带一本书去巴黎》、《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也就这么多吧。买了王小波和弗洛伊德的书,现在还摆在架子上;最热的时候买的《达芬奇密码》,到现在还剩下最后十几页,不过这本实在是没心情翻了。
现在在翻《聊斋志异》,翻了好久了,一直没读完,但是觉得很好看。你要是是愿意,也可以和我一起看,到时候咱俩还能交流交流。
如果我离开,请不要为我感到悲伤,活着的人已经承受了太多悲苦。
我唯一的希望是你能感到惋惜,因为那证明我在的时候是有意义的。
十几年前,姥爷离开的时候,我少不更事,感触不多。
在坟前掉眼泪,因为妈妈哭得伤心。
现在记起记忆的片段,恨自己没有珍惜他在的时光。
那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离开我的亲人。
四年前的这个季节,我骑自行车载着当时的女朋友,一路说笑。
后来她拼命砸我的后背,我停下来才发现,她的长丝巾缠进了车轮。
我差点把她勒死。
她喘过气来就开始哭着给爸妈打电话,
浑身颤栗着,嚎啕大哭。
我扶着自信车,站在路边,毫无愧疚,也不后怕。
甚至觉得她有些莫名其妙。
我从来没想过有谁会离开。
不可能。
现在,我觉得有可能了。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
压迫。忧虑。焦躁。自嘲。自我安慰。
我害怕。
我想到了我爸妈。
我想哭,我觉得我真对不起他们。
特别对不起。
我也终于明白她当时为什么毫不犹豫地给她爸妈打电话了。
我希望我给爸妈打电话的时候,身体不是颤栗的。
我希望我有机会赡养他们。
我特别希望我能活着。
我特别希望我也有老的那一天。
"I have had the luck of getting a mulligan, which in golf is a second opportunity. I have got a mulligan in life."
In golf, a mulligan is a retaken shot, usually due to a previously errant one. Like gimmes, mulligans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in the official rules of the game, but are commonplace in social golf. Traditionally, mulligans are allowed only on the first tee shot (usually one per round) and are not just taken at any time of the golfer's choosing. Some golfers play with the "rolling mulligan" rule: if the mulligan shot is no improvement over the original shot, then the golfer is allowed to take the penalty and retain the mulligan-- thus the "roll." Golf tournaments held for charity may even sell mulligans to collect more money for the charity.[2]Some social golf games also allow one mulligan per nine holes (thus two for a round of 18).[3]
在高尔夫语言中,mulligan是重新再打一颗球的意思,通常是因为上一颗球因为准备仓促打得极差。在官方规则中,mulligan是被禁止的,但在日常高尔夫运动中却很常见。一般来说,mulligan只是在第一洞发球时才被允许采用(通常是一轮一次),而不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击球。有些球友还设定了“rolling mulligan”的规则:如果重新打得球比第一颗球还要差,那么打球者要接受现实,使用重新打的球。有些慈善赛事为了筹集更多善款,甚至出售mulligan的权利。在日常的18洞高尔夫运动中,也有一些球友可分别在前、后九的第一洞,各有一次mulligan的机会。
所以,Seve最后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真幸运,能开启我的第二次生命,就像打高尔夫时,有重打一次的机会一样。
事实:1、MSN Space邮件发布确认打开并得到邮件发布地址2、blogsend输入已得到MSN Space邮件发布地址及test邮箱地址问题:1、test邮箱地址可收到blogsend的同步邮件2、MSN Space没有收到blogsend的同步邮件检测用MSN Space邮件发布设置的邮箱(gmail)直接向已得到发布邮箱内发送test邮件,则可直接发布在MSN Space上备注:blogsend发送所用邮件与检测所用邮件相同,由“发件人”获得。
Blogger的Blogsend功能没有问题,由于Spaces邮件发布中需要设置发件人地址,可以设置三个,即除此之外的不会接收,看来问题就出在了这里,通过搜索,将电子邮件发布博客进行到底(MSN Spaces)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在邮件中,存在from和Return-Path两个地址,而对于Spaces来说,它认定Return-Path地址有效,而比较悲惨的是,Blogsend发送邮件的Return-Path地址是随机产生的,而且每次不同,看来自动同步的作法彻底无效了。希望原来发过此技巧的能够更新一下。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要实现Blogger与Spaces的同步,折衷或者替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Blogsend地址设置为Gmail地址,使用Writer或在线编辑Blogger日志,发布后将自动发布到Gmail,一来作为备份,二来可以通过手动转发到Spaces发布地址;二是直接在Gmail中编辑邮件,同时发往Blogger和Spaces的邮件发布地址。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解答,不知道各位有什么好办法,我目前是用Gmail直接向两边邮件发布。
张君楠,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吗?没有,你对我对同学都挺好的。那你看看这个……全院老师都奇怪,问我是不是学生对我有意见,还是班长对我有意见。